当前位置: 首页>>马克思主义学院>>两学一做>>正文
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出彩。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中原更鼎力。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看望贫困群众。记者 杜小伟 摄
亿万国人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情真意切的时刻——
2016年12月31日19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在贺词中他动情地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中原儿女心中珍藏着这样一个永不褪色的春天——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风尘仆仆,在兰考大地走村入户,察实情、问疾苦、听民声,殷殷叮嘱:“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早日脱贫致富。”
同年5月,总书记在听取河南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着力做好‘三山一滩’扶贫开发工作,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伟大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出彩。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中原更鼎力。
河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极其重要、极其严肃的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四个意识”的重要标准,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广袤中原,春雷激荡。大河上下,风云际会。
一场荡气回肠、撼天动地的攻坚大战,在中原大地铺展开来。
“兰考之问”直击灵魂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
为了兰考群众的幸福生活,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朽的精神力量奔腾激荡、永不衰减,鼓舞人们艰苦奋斗、开拓未来。
在成功治理“三害”的基础上,兰考的面貌不断改变。20世纪80年代,兰考解决了吃粮的问题;90年代,兰考开始解决钱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兰考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到2013年,兰考还有115个贫困村,7.7万贫困人口。
2014年3月17日晚,结束一天紧张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回到住地焦裕禄干部学院,又连夜同兰考县部分乡村干部学员进行座谈。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发问:“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
2014年5月9日,总书记再赴兰考,参加并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与会者在动真碰硬、直言不讳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深刻反省:“为什么兰考守着焦裕禄精神这笔财富,50年后还有不少贫困人口?兰考的贫困帽子到底还要戴多久?”
“兰考之问”,引人深思、发人警醒,堪称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它撞击着无数炽热的心灵,拷问着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使命担当。
兰考在思索,精神高地如何走出发展洼地? 中原在思索,一亿父老乡亲如何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中国在思索,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兰考在思索,精神高地如何走出发展洼地?
中原在思索,一亿父老乡亲如何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中国在思索,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回首来路,不忘初心,“兰考之问”是必须回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之问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组织大规模有计划的扶贫开发,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有效保障了人民的发展权益。
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这是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中一个令国人自豪的数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说:“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左右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2012年,中国这一比例为10.2%,脱贫之战,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说:“我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每到一个地方调研,我都要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了解情况,有时还专门到贫困县调研。”“全国11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都走到了。”
从河北正定,以“解决不了问题,对不起江东父老”的责任感让一个高产穷县摘帽,到福建宁德,以“滴水穿石”精神促“弱鸟先飞”;从推动扶贫具体工作,到摆上治国理政重要位置;从全面部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率先垂范、亲力亲为。
东坝头乡张庄村是当年兰考最大的风沙口,也是焦裕禄防治风沙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2014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调研,走进贫困户闫春光家。总书记握着春光奶奶的手,像家人一样拉家常、出主意、想办法。
红霞满天,大河奔流。总书记来到黄河东坝头,在岸边伫立良久。
焦裕禄的感人事迹曾让总书记两度落泪。在兰考与干部群众座谈时,总书记和大家推心置腹:“革命时期我们同敌人作斗争,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保护和支持,党执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我们只有牢牢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获得人民真心支持。”
不忘初心,让兰考群众过上好日子,让中原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这才是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的真谛所在,也是对“兰考之问”最有力的回答。
聚焦当下,克难攻坚,“兰考之问”是必须回答的决胜全面小康之问
河南历史上水旱灾害频仍,贫困长期盘桓。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中原今非昔比。2016年河南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五,奋飞的中原越来越出彩。
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困问题依然存在,不容忽视。
太行南麓,坐落着一个小山村——卫辉市太公镇韩窑村,“韩窑苦情多,推开房门就爬坡。九分石头一分地,能做几多吃几多。”全村大半群众,住的还是40多年前的老房子。人均不到一亩地,水源短缺,家家户户院里放着水缸接雨水。
太行小山村的状况,折射出河南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
难中之难。截至2015年底,河南有38个国家级贫困县,15个省级贫困县,贫困县数量占全省县(市)的近一半;农村贫困人口有430万,总量居全国第三;全国有名的大别山区、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河南有26个县划归其中。
困中之困。扶贫开发30多年,容易脱贫的已基本脱贫,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因病因残因学致贫,日益成为贫困主因。河南贫困发生率超过15%的贫困村有1589个,占贫困村总数的36%;7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三山一滩”(太行山、大别山、伏牛山和黄河滩区)。
坚中之坚。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河南的基本省情。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多,社会保障滞后,产业体系薄弱,贫困村大多守着传统农业“一亩地里打转转”。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如期完成脱贫,补齐小康路上“最大短板”,是河南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展望未来,共筑梦想,“兰考之问”是必须回答的中华民族复兴之问
2016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7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中国距离全面小康越来越近,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
繁华背后,不能忘了数千万人贫困这根芒刺。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
中国的消除贫困战役正让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将极大地促进社会公平、共同富裕、人的平等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筑牢根基。
中国,决不能带着贫困复兴。中原,决不能带着贫困崛起。
刻在心上 抓在手上 扛在肩上
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麦浪涌金,寄托着中原儿女脱贫致富的希望与梦想。高万宝 摄
2017年2月26日,兰考县南彰镇王茂店村,春回大地。村民程广全的农家小院阳光和煦。
前来调研的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与程广全夫妇围坐在院中唠起了家常。家里几口人?种了几亩地?收入怎么样?谢伏瞻问得仔细,听得认真,并与程广全一起细算收入账。得知老程这两年通过驻村帮扶,家里有了很大变化,谢伏瞻很是欣慰。
去年以来,谢伏瞻四赴兰考深入调研脱贫攻坚,看得最多的是农户,问得最多的是收入,查得最多的是扶贫。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就职第一个月即走进兰考,调研脱贫攻坚和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作。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向亿万中原人民作出的“承诺书”。
政治站位高了再高
“脱贫工作,讲的是政治、干的是民生、体现的是大局、反映的是党性。”
“把脱贫攻坚刻在心上、拿在手上、扛在肩上。”“不脱贫决不脱钩,不打赢决不收兵。”
“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扎扎实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
这些铿锵的话语,在党员干部中耳熟能详、广为流传。“一竿子撑到底”。
成立高规格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省委书记任第一组长,省长任组长,省委副书记、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58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协调、一体推进。
2016年以来,省委书记谢伏瞻25次到贫困地区、扶贫一线,深入贫困户家中、田间地头、扶贫企业,明察暗访,嘘寒问暖,细到详查一家一户收入情况、档卡规范填写,实到帮助基层干部理清思路、发展产业,严到一点工作瑕疵也不放过、对敷衍塞责者当场“红脸”问责。
“拧紧螺丝”、“上紧发条”。
先后召开四次高规格脱贫攻坚推进会,在关键节点对标中央,严明规矩,压实责任,强力推进。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明确省级负总责、市县主体责任、部门协调责任、乡村实施责任、驻村帮扶责任、督查巡查责任,形成五级书记抓脱贫、全省合力促攻坚的大格局。
顶层设计实了再实
如何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
河南出台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及管理等“5个办法”,产业扶持脱贫等“5个实施方案”,教育、水利脱贫等“5个专项方案”,确保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责任到人,包村到户。建立省级领导干部和部分省直单位联系贫困县脱贫工作制度。37名省级领导联系38个国家级贫困县,经常深入乡村、企业,查实情、问进度,悉心指导、督促落实。15个省直单位联系15个省级贫困县,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督查巡查严了再严
2016年7月22日,上蔡县一次脱贫攻坚推进会。
会上宣布的一项决定让全体人员深受触动:派出的第一书记派而不往、往而不为、滥竽充数,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大,怎么办?召回,3年内不得提拔重用!
截至目前,河南先后召回107名不合格的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去年11月,河南派出69个督查小组奔赴全省138个县(市、区),进行全面督查。进村入户,看扶贫对象识别准不准,问扶贫措施实不实,查扶贫履责严不严。今年以来,河南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织10个督查巡查组,对脱贫攻坚工作实行常态化督导。
河南省市县乡各级层层立下“军令状”,制定时间表、作战图,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一年一结账。河南省纪委还专门出台意见,确保精准监督执纪,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基层党建强了再强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河南脱贫战场上,党旗高高飘扬。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一支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呈现出党建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两加强、两促进的可喜局面。
“好干部尽着脱贫用”。
立足打大仗、打硬仗、打胜仗,河南抽调精兵强将、精锐部队投入攻坚一线。选派53名省直部门正处级干部到贫困县任职,1.2万名第一书记实现对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全覆盖,2.8万名蹲点干部实现对贫困村派驻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各级选派干部实现对贫困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全覆盖。
精准发力 扼住贫困的咽喉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初秋的大地,金风送爽,阳光明艳。
在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1300亩优质泡桐汇成一望无际的绿色林海。焦裕禄当年种下的“守护树”,一茬接一茬,如今变成了群众脱贫增收的“摇钱树”。
这个村,60%的农户办有乐器厂,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打工,每月收入不低于5000元。
泡桐,勾勒出脱贫致富的梦想,成为兰考县年产值超过15亿元的“绿色银行”。
“首战必胜”!面对脱贫大考,兰考人像当年焦裕禄带领群众治理“三害”一样,兴产业、拔穷根,促改革、敢担当,转作风、强党建,普惠金融激活一池春水,县域经济风生水起。
一刻不敢耽误、一事不容推脱、一力不容保留、一户不能掉队,汇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按照“六个精准”要求,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正扎实推进。
识别务必精准
找准扶贫对象,方能避免“撒胡椒面”。
查清致贫原因,方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
从2014年4月到2016年6月,河南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并连续两次开展“回头看”,再核实。有楼房有轿车的“贫困户”被清理出去,难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贫困户被请了进来,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精准锁定了。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学生郎,四看技能强不强,五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河南基层总结的精准识别顺口溜,简便易行,让识别工作更具操作性。
河南贫困状况千差万别、时时变化,一些老问题解决了,一些新问题又冒出来。需要以更高的站位、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不松劲、不懈怠地打好这场硬仗、难仗。
2017年4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布2016年度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工作成效考核结果,指出河南存在贫困识别与退出准确率低等问题。
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说:“考核结果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给我们喝了一服‘醒脑汤’、打了一针‘清醒剂’。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真正下一番‘绣花功夫’,转作风、抓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河南省省长陈润儿表示:“既要看到差距在作风,更要看到差距在担当。要举一反三、查找问题,按照精准要求切实抓好整改。”
河南脱贫攻坚第三次推进会发出整改动员令,要求切实做到“三个零差错”:贫困户识别零差错,贫困户退出零差错,扶贫资金使用零差错;“三个明显提高”:精准度明显提高,认同度明显提高,满意度明显提高。
此后两个月,全省各级扶贫干部和基层党员干部迅速行动,对问题一村一村查找、对档卡一户一户校准、对帮扶一项一项抓实、对资金一笔一笔审核、对政策一条一条落地、对责任一级一级到人,边排查边整改,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全面整改。
211万个贫困户档卡得到重新校准,村级组织扛起了主体责任,第一书记舍身忘我全力投入,工作更细致了,措施更完善了,识别更精准了……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巡查组召开反馈会议,对河南整改工作这样评价:河南各级干部对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成绩令人欣慰,整改成效显著。河南脱贫攻坚已进入思想认识提高、政策措施改善、推动落实有力与扶贫成果加大的良性循环局面,干部的情绪是高涨的,人民群众是认可的、满意的。
施策务必精准
滑县王庄镇大柳树村村部的空地上,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亮人眼目。
“俺两个儿子都有病,我身子骨也不好,多亏了光伏扶贫,俺家脱贫也有希望了!”贫困群众陈兰梅拿着一本存折,激动地说。
2016年4月,滑县自己筹措8000万元资金,又利用国开行扶贫贷款3.2亿元,推进光伏扶贫县域全覆盖,并网发电后,贫困户户均享受不低于3000元的年收益。
“阳光扶贫”,是河南精准扶贫的途径之一。河南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足“转、扶、搬、保、救”五篇文章。
转,要转得好。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要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有活干,有钱赚。河南构建贫困家庭就业增收“立交桥”:
“走出去”,外出务工挣钱;
“引回来”,回乡创业带动就业,激活内生动力;
“稳下来”,做强当地产业,提供公益岗位,让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周口出租车司机享誉杭州,确山小提琴能工巧匠叫响京城,新县子弟海外打洋工……截至今年6月底,河南88.25万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改变命运。
扶,要扶得强。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必由之路、根本之策、长远之计。河南把精准扶贫与“三农”发展有机结合,与壮大区域经济密切关联,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统筹推进,做出一篇满带泥土芬芳的鲜活文章。
在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区,特色种植满山乡,乡村旅游富农庄。
发起种植密植苹果的产业“二次革命”,洛宁县贫困户尝足苹果甜头;“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光山县特色种植养殖用透环境红利;红石屋、红石墙、红石板路,“红石文化”惹人醉,襄城县乡村游渐成当地热点。
在平原地区,“扶贫车间村头建,足不出乡把钱赚”。
沈丘县38家电子、服装等企业及种养合作社设置“扶贫车间”70处,项目“小、巧、好”,让越来越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在中原大地,产业集聚区、田园综合体、扶贫园区、扶贫基地龙头高昂;“政府+担保公司+金融部门”、“企业+基地+农户”、“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机制创新对接市场。产业扶贫项目覆盖110多万贫困人口。
搬,要搬得出。
2017年8月18日,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推进会上,一则消息振奋人心: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第一批试点4676户、16718人搬迁入住已基本完成。
挪穷窝,才能挖穷根。河南创新易地扶贫搬迁举措,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居住农户2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原则上实行整村搬迁。
搬迁新址要选在县城、乡镇、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地区,便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从资金筹措、地点选调,到让贫困群众喜迁新居;从妥善安置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到贫困户就业;从柴米油盐生活点滴,到基础设施公共保障……一枝一叶总关情,桩桩件件暖民心。仅2016年,河南就建设集中安置点310个,对9.74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保,要保得牢。
很多贫困人口是因为丧失劳动能力而贫困,他们脱贫之路在何方?
河南的回答是,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上蔡县建设扶贫助残托养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重度智残人员集中托养,开启了“兜底脱贫”新模式、新途径。
全省实施贫困群众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等大病救助办法,大量贫困家庭告别“一人得病全家致贫”、“一人得病全家返贫”。
河南实施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将低保标准提高到年人均不低于3150元,惠及农村所有低保对象。
救,要救得急。
2016年3月30日,兰考县惠安街道居民张宪民14岁的儿子,因高压触电,身体大面积烧伤住院抢救。民政部门得知后,快速启动救助程序,及时送去救助金,解了燃眉之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突发困难,河南做好“及时雨”,送上“雪中炭”,实施特殊救助,精准“兜底”。去年至今,全省对8.3万遇到生病、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灾祸致贫返贫人口实施了特殊救助。
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两项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月60元。这一措施惠及全省136万残疾人……
河南工商联系统“千企帮千村”,妇联系统“巧媳妇”工程,工会系统“秋阳助学”、“冬送温暖”,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爱心助学”……四面八方纷纷牵手贫困群众,汇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输不起、拖不得、慢不得,必须赢!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河南挖穷根,摘穷帽,奔小康。
摆脱贫困 凝聚党心民心
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2017年3月27日,一则消息令世人瞩目。
河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天是兰考85万人民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兰考戴了几十年的穷帽子终于摘掉了!”
焦陵前,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台阶上摆上雪白的馒头;焦桐下,守护人魏善民洒酒三杯,久久不愿离去,心里默念着:
“焦书记,兰考脱贫了……”
2016年,兰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124元和9943元,增速均居河南省直管县第1位。
从“兰考之问”到“兰考之变”,是脱贫攻坚河南答卷的精彩一页,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正在中原大地发生。
脱贫攻坚像丰沛的甘霖,滋润着百姓的心田,改变着百万人的命运
卢氏县文峪乡南石桥村刘建朝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却为学费发愁。河南教育扶贫资助、“雨露计划”等,让他家的难题迎刃而解。是脱贫攻坚,舒展了“刘建朝”们紧皱的眉头。
沈丘县贫困群众黄银龙,看病出院结算时又惊又喜:“花了两万七,退回来两万五!”城镇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商业保险……是脱贫攻坚,为“黄银龙”们织就了健康的“防护网”。
“没想到我这老了老了,住上了新房!”罗山县马良玉老人双眼噙着泪花,半夜起来还要摸摸新砖、新门、新窗户。是脱贫攻坚,让“马良玉”们圆了多年的“新房梦”。
贫困,曾经如影随形;梦想,曾经遥不可及。如今,脱贫攻坚带来的希望,又照亮了贫困群体的生活。这抽象的数字,又凝聚着多少心血和汗水,欢笑和泪光——
2013年以来,河南每年有百万人脱贫;2016年,2125个村摘帽、112.5万人脱贫;2016年,河南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4.9元,增长9.8%。
脱贫攻坚像有力的巨手,推动着河南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一棵食用菌带动一方人致富。清丰县扶贫生产基地,用欧美技术生产食用菌,产品凌晨四点就能运到北京市场,中午出现在餐桌上。这一产业让全县上万贫困户就业增收。
一次大搬迁让乡亲们变身城里人。2014年,封丘县李庄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首批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一座新城在黄河大堤北边拔地而起,数万群众告别滩区,喜迁新居。
一根小网线联通外面的世界。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光山县作典型发言。全县开设网上店铺,发展“农村淘宝”,带动7300多贫困人口就业脱贫。
在河南,脱贫攻坚有力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脱贫攻坚像熊熊的火炬,照亮致富梦想,点燃贫困群众的拼搏激情
满头大汗,那个在脚手架上来回穿梭的,是太康县老冢镇人闫永亮,家里因父亲有病致贫。2013年小闫参加“雨露培训”后,拉起一支建筑队伍闯世界,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村里30多户脱贫。
手不停歇,那个往快件盒里装多肉植物的,是封丘县鲁岗镇贫困群众孙建蔓。她是位聋哑妇女,还养着两个孩子。靠着在扶贫基地里辛勤打工,一天能挣50元,脱贫的希望触手可及。就连下乡调研的省委书记谢伏瞻,都竖起拇指为她点赞。
撸起袖子加油干。越来越多的群众内生动力被激活,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变“宁愿苦熬,不愿苦干”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真正成为脱贫战场上的生力军。
脱贫攻坚像火热的熔炉,淬炼着干部作风,凝聚着党心民心
这一幕幕,在人们的心中定格——
在那个农忙的春日,光山县州湾村乍暖还寒。
一位文弱秀气的驻村女干部双腿一软,晕倒在抛秧的水田里,这天距她刚做完手术不到一个月。她是省科技厅派驻第一书记陶曼晞,她像一只春蚕:
“倾己之所有,织一方锦绣。”
在那个清冷的冬夜,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寒风呼啸。一位年近六旬的女同志不时裹紧棉大衣,抵御刺骨的冷意。身后的车斗里,传来羊羔的叫声。她是“厅官”第一书记吴树兰。心脏“搭桥”不久的她,跟车上万里,替贫困群众买羊卖羊。吴树兰在日记里动情地写道: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
在那个悲伤的日子,新蔡县殡仪馆庄严肃穆。上千名干部群众为一人送行。他是余店镇二宋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赵超文,因心梗倒在扶贫一线。他走那一天,满村恸哭;他驻村一年,全村203户590人脱了贫;他灿烂的生命,定格在32岁。挽联悲咽:
“那菜畦,那果林,田间地头足迹深。为俺家,为俺村,三十二岁献了身。”
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当领导干部走家串户倾听百姓心声,千方百计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
当第一书记挽起裤腿跳进稻田和群众一起干农活;
当村干部绞尽脑汁把致富项目引进贫困闭塞的乡村;当乡亲们拿到劳动报酬、社保补贴,重燃生活的希望……我们就拉近着距离,融入着群众,践行着宗旨,凝聚着民心。
民心是什么? 民心,不就是驻村干部一觉醒来,“捡到”的那捆挂在门口洗好的蔬菜? 民心,不就是为牺牲在脱贫一线好干部送行,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 民心,不就是贫困群众一听到脚步声,就知道“闺女来了”的那份欣喜? 民心,不就是滑县西道口村吕同凤老大娘,一针一线绣在枕套上的那五个字:热爱共产党……
民心是什么?
民心,不就是驻村干部一觉醒来,“捡到”的那捆挂在门口洗好的蔬菜?
民心,不就是为牺牲在脱贫一线好干部送行,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
民心,不就是贫困群众一听到脚步声,就知道“闺女来了”的那份欣喜?
民心,不就是滑县西道口村吕同凤老大娘,一针一线绣在枕套上的那五个字:热爱共产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有5500多万人摆脱贫困,河南有470万人摆脱贫困。
这是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这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河南决战。
——这一战,昭示着一种精神。自强不息,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在新的时代传承升华,光辉夺目。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这一战,体现着一种探索。听从号令、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精准发力。众志成城、移山填海的脱贫攻坚战,为全国脱贫攻坚的大局注入着中原的智慧和力量。
——这一战,彰显着一种担当。脱贫攻坚闯关夺隘、挥师前进,爬坡过坎、步履铿锵。
未来三年,中国还将有4335万人脱贫,河南还将带领317万父老摆脱贫困。
全面小康,近在眼前;中国梦圆,曙光已现。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