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学思网>>黄帝故里文化>>文化名域>>历史文化>>正文
郑韩文化的精神品格
2015-10-20 16:43 岳天雷 

  溱洧之滨,具茨山下,轩辕黄帝故里的所在地、郑韩文化的发祥地河南新郑,是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郑之圃泽多贤,东里多才”(《列子·仲尼》),如郑子产、邓析、申不害、列子、韩非、韩信、张良、白居易、李诫、许衡、高拱、岳钟琪等,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郑韩文化。郑韩文化是中原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韩文化内容厚重,形态多样,既有法家、儒家和道家文化,也有独特的民俗民风和诗词文化。郑韩文化有着许多优良的精神品格:其一,变法改革精神。郑韩多为法家,如,郑子产铸刑鼎,把法律条文铸刻刑鼎,公布于众,便于百姓了解和遵守。邓析又改刑鼎为竹刑,将法律条文刻于竹板,不仅制作简便,省时省力,而且也有利于法律普及,更易于百姓接受。申不害重“术”,提出“修术行道”,“内修政教”,即整顿吏治,加强集权。他主张君主要“操生杀之柄”,实行独裁统治,还要“课群臣之能”,对群臣严加监督、考察和防范。韩非继承了申不害“术”的思想,并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物权》),建立君主集权制,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他提出破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实施“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即“法不阿贵”(《有度》)的变法措施。总之,从子产铸刑鼎到邓析刻竹刑、从申不害重术到韩非法、术、势结合,孕育了郑韩文化变法图治、改革图强的精神。

  其二,求真务实精神。郑韩法家、儒家均有这种精神品格。韩非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君》)。循名责实,才能确定是非;比较参验,方能获得真理。他反对没有经过“参验”的“前识”,只有摒弃主观成见、先验妄断,才能“虚以静后”,获得真理。元代许衡的务实精神主要表现在“时务五事”:立国规模,在民心、汉法;中书大要,在用人、立法;为君之难,要在“六难”,即践言、防欺、任贤、去邪、得民心、顺天道;农桑学校,富教并重;慎微治国,要在民志,即定民志、崇退让、节喜怒。明代高拱主张“事必求其实”(《问辨录》卷2),治国理政要“务实而不务名”,“官修实政而民受实惠”(《掌铨题稿》卷18)。求实必须求是,因此,他又提出“虚心以求其是”(《本语》卷2),坚持真理,摒弃谬误。“人苟是,便当从;如其不是,不从而已。吾苟是,便当守;如其不是,改之而已”(同上)。由此可见,从韩非的循名责实到许衡的时务五事再到高拱的求实求是,均表现出郑韩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

  其三,清虚无为精神。郑国道家列子是这种精神的典型代表。他在继承老子“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16章)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事之破<石为>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列子·天瑞》)所谓“静虚”,就是摒弃名利、贵贱、得失,保持清静虚默,与“道”为一。故此,东晋张湛说:《列子》“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丧;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任;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列子·序》)世界处于幻化之中,瞬息盈亏,暗中移易,终究归于寂灭,无所谓生死、有无、是非、成败,顺自然之性,持无为之状,便是“道”。显然,这是道家崇尚自然、清虚无为的精神。这种精神又造就了郑韩文化宽容大度、追求和谐的优良品格。

  其四,除旧布新精神。这种精神品格在郑国民俗民风中有其体现。《韩诗》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雨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袚除不祥。”(《宋书·礼志二》引)这即是“上巳节”的“袚褉”,指开春出游、踏青祛邪之意。如《诗经·郑风·溱洧》吟曰:“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诗文表现了上巳节男女愉悦之恋情。后来“袚褉”原始精神已失,反而是水边游春风俗大受欢迎。为此,高拱作《上巳袚褉解》:“盖袚之言除也,褉之言洁也。所以荡涤其旧染,而禳却其疢灾也。然岁时行焉,非独于暮春,亦无取于上巳也。乃后郑俗有执兰之事,而惟于上巳。巳之言祉也,所以昭受乎福祉也。而必于三月者,气淑景畅,可以除旧而即新也。”(《诗文杂著》卷1)可见,上巳节作为郑国的民俗民风,表现出除旧布新的气息。

  总之,变法改革、求真务实、清虚无为和除旧布新作为郑韩文化的优良精神品格,对我们推进体制改革,坚持思想路线,化解社会纠纷,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闭窗口